锂电池热失控机理及安全防护策略

发布时间:2025-05-12 阅读次数:8

1、热失控的定义与危害:

  热失控(Thermal Runaway, TR):电池内部产热速率远高于散热速率,导致温度急剧上升(>500°C)的不可控自加速反应;危害:起火、爆炸、有毒气体释放(如HF、CO),威胁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及消费电子安全。


2、热失控的触发机理:

  初期触发(100–120°C):负极SEI膜分解,电解液与裸露锂反应放热;隔膜熔化(PE/PP材料,熔点~130°C)导致内短路;剧烈反应(150–300°C):正极材料分解(如NCM释放氧气,LFP相对稳定);电解液燃烧(酯类溶剂易燃);热失控爆发(>300°C):铝集流体熔化,电池壳体破裂,喷出可燃气体。机械滥用:穿刺、挤压导致内短路;电滥用:过充、过放、快充(锂枝晶生长);热滥用:高温环境或局部过热。


3、安全防护策略:

  正极材料:采用热稳定性更高的LFP或高镍正极表面包覆(Al₂O₃);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替代石墨,减少锂枝晶风险;电解液:添加阻燃剂(如磷酸酯)或使用固态电解质;隔膜:陶瓷涂层隔膜(提高耐热性至300°C以上)。  


  热管理系统(TMS):液冷/相变材料(PCM)强化散热;压力释放阀:及时泄压防止爆炸;内短路自阻断设计:如PTC材料、电流中断装置(CID);BMS智能监控:实时检测电压、温度、内阻异常;多传感器融合:气体传感器(检测CO/H₂)、烟雾报警;灭火抑制:气溶胶灭火剂、电池包防火隔离设计。


002  21700 3500低温-2.png


4、未来研究方向:

  全固态电池:彻底消除液态电解液燃爆风险;AI预测模型:基于大数据的热失控早期预警;标准化测试:完善UL9540A、GB/T 36276等热失控实验规范。


  热失控是锂电池安全领域的核心挑战,需通过“材料-设计-系统”协同创新实现本质安全。未来需结合多学科技术,推动从被动防护到主动抑制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