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15118978625
30
2025-04
碳酸乙烯酯(E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溶剂,可溶解多种聚合物。碳酸乙烯酯(EC)是电解液中最常用的助溶剂,它的发现是推动锂离子电池(LIBs)商业化的重大成就之一。EC的基本性质:分子式: C3H4O3透明无色液体(>35℃),室温时为结晶固体。沸点:248℃/760mmHg ,243-244℃/740mmHg;闪点:160℃;密度:1.3218;折光率:1.4158(50℃);熔点:35
查看详情30
2025-04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是典型的粉体物质,其特性直接关联电池性能。电极粉体的形状、粒度、比表面积、内部结构、填充密度、表面特性等因素对电池的能量密度、输出特性、循环特性等有很大的影响。 故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加工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总之电极材料决定电池性能所能达到的上限,而工艺过程则决定了其性能的下限,因此需要尽可能完善工艺过程,减少性能上下限之前的差异。 表面包覆是改性正负极材料的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查看详情28
2025-04
硅基固态电池可以借鉴传统硅基锂离子电池的设计经验,但固态电池中存在一些与传统锂离子电池不同的现象。在固态电池外部往往施加一定的压力,压力通过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的固态电解质传递到硅基材料上,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硅基材料的体积膨胀率、增强了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因此,在固态电池中硅负极表现出较少的颗粒粉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合金材料开裂导致的电子通路失效问题,从而有望实现更好的循环稳定性。然而
查看详情28
2025-04
锂电池其性能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应用推广。在锂电池生产过程中,浆料的制备是关键环节,浆料的质量对电池最终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磁棒工艺作为提升浆料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锂电池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1、提升浆料纯度与电池性能: 在锂电池浆料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混入各种铁磁性杂质,如不锈钢碎屑、铁氧化物等。这些杂质虽然含量可能较低,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却极为显著。铁磁性杂质在电
查看详情28
2025-04
一、设计端1、材料体系的搭配是否合理: 特别是负极与电解液的匹配对电芯容量的影响尤为重大。对于新导入的负极或新电解液而言,若重复试验发现每次电芯都会析锂低容,那材料本身不匹配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不匹配的原因可能是:①化成时形成的SEI膜不够致密、太厚亦或不稳定②也可能是电解液中的PC让石墨层剥离③也不排除本身设计的面密度压实过大造成电芯无法适应大倍率充放电。2、容量设计余量是否充足:①从正极材料的克
查看详情28
2025-04
1、温度: 环境温度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安全及寿命等特性影响明显。有研究认为锂离子电池适于在15~35℃的温度区间内工作。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通过各种热管理技术来调节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从而延长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并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 低温情况下电化学反应速率趋缓,电解液电导率下降,SEI 膜阻抗增大,锂离子传递阻抗增大,充放电工况下极化电压加大,因此,充电时易产生析锂现象,从而造成电
查看详情28
2025-04
变压力化成(动态压力调控的化成工艺)是软包锂电池制造中的一项关键工艺优化技术,通过在不同化成阶段施加动态变化的压力(如先高压后低压或周期性波动),显著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电解液浸润性和气体排出效果,进而对电池性能产生多方面的调控作用。以下是具体影响及机制分析:1、对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影响: SEI膜均匀性:高压阶段,适当增加压力(如0.5~1.5 MPa)可促进电极与隔膜紧密接触,迫使电解液均
查看详情28
2025-04
1、电解液不足的影响: 离子传导性下降:电解液不足会导致正负极之间锂离子传输受阻,内阻增大,降低倍率性能(充放电速度)和容量。 循环寿命缩短:电解液不足时,电极表面易形成不均匀的SEI膜,加速锂盐分解和电解液消耗,导致容量衰减加快。 热稳定性变差:局部电解液干涸可能引发热点,增加热失控风险。 浸润不充分:电极和隔膜未被充分浸润,活性物质利用率降低,电池容量下降。2、电解液过量的影响: 能量密度降低
查看详情27
2025-04
NMP作为锂电池正极的溶剂,在正极搅拌和正极涂布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NMP如果未挥发完全,或残留过多,会对电池性能有着影响。今天我们从内阻,安全,容量,循环性能四个方面进行浅要分析。一、增大内阻:1、阻碍锂离子传输: NMP残留会影响电解液的性质,使电解液的粘度增加。高粘度的电解液不利于锂离子在其中的迁移,增加了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移动的阻力,从而导致离子阻抗增大。2、破坏电极结构: 部分残留的
查看详情